本应该每年的年末时做一年的总结与新年的规划,但今年特别能拖,连续拖了几个月才开始落笔总结,罪过罪过。2018已过,我已步入而立之年,这一年,对待自我和这个世界有了一些不一样的地方,也许这就是长大,越长大越孤单,不再依赖别人,开始成为别人的依靠。有人说人生的底色本身就是凄凉的,当活着时就应该最求热爱以及美好的实物,说来容易,做起来却无从下手,到底什么是自己热爱而又美好的事物值得自己追求呢,思索良久,竟无答案。
雷·达里奥说: 如果你不觉得一年前的自己是个蠢货,那说明你这一年没学到什么东西。
人文历史
通过朋友的推荐,使用喜马拉雅APP收听《卑鄙的圣人曹操》,一共8部,每部大约60集,每集40分钟,利用上下班时间以及周末零碎的时间终于听完了,后来又读了一些三国的人物分析以及《司马懿吃三国》。一开始老婆非常讨厌在上下班路上收听曹操,到后来反倒是不听不习惯了。通过收听这本书,表面上是大概知道了三国曹操的起家史,更深层次上触发了我对三国人物一生的兴趣,他们为何做出但是的决策,为什么有的人功成名就而有的人遗憾千古。那些厉害的人是如何成长起来的,是机会还是个人能力突出?总结下来,一个做决策要诀就是:“优选理论”,把面前的几条路拆解为几个核心指标,然后进行对标,选择哪个对自己最有利的。不过优选理论有一个bug,就是很多时候我们在知道结局的时候,可以很容易的做出优选,但是在一切都看不清楚的时候,很难做出优选,即便做出了也可能是局部最优而非全局最优。
三国中每一个人物感觉时不时都在自己脑海中浮现,忘不了帮助曹操赚到第一桶金的陈宫反而因离开曹操后走投无路,忘不了他领悟到了决策失误而无法回头的那种悲凉与无奈;忘不了算无遗策的贾诩,因为自知非曹操亲信又有祸国之罪的前科,行事如履薄冰;忘不了帮助曹操躲避了在官渡之战的灭顶之灾的许攸,因时时居功自傲,最终落得个惨死江中;忘不了三姓家奴、忘恩负义、智商永远不在线的马中赤兔人中吕布;忘不了那个多端而少寡、好谋而无果的袁本初;忘不了那个靠三百斯巴达起家,屡战屡败,抛弃妻子的刘皇叔;这些人的人生历程很值得我们细细品味与思考,无论是在生活中还是职场上都有一定借鉴意义。
曹操七叔曹胤对曹操的告诫:人无论贤愚,总有自己的机会,不管出生如何,能力大小,只要抓住机会就能成功。 (针对曹洪(字 子廉)被 举孝廉之事)。在人生旅途中,如果能有像乔公对待曹操这边赏识与荐举的引路人,人生就能少走一些弯路,前提是你需要能够发光,引起别人注意,但是乔公可遇不可求。
一朝天子一朝臣,我们需要时刻考虑自己处于什么位置,上面靠谁,又会影响下面的谁。 身在处于关系网络的大漩涡中,没人能逃脱出于他人的联系,所以特别是而立之年的自己,不能只在思考自己,而更应该思考上下左右之人,明晰他人的变动对自己和周围环境的影响,不做一只被温水烫死的青蛙。
开始意识到历史更迭浪潮的波动性,朝代的生灭交替,经济周期的好坏轮转,在这样的大趋势下,作为弱小的个人,我们无一幸免,只能适应趋势。即便汉灵帝再睿智与圣贤也对汉王朝的倾覆无能为力,给阿斗配一个诸葛亮也搞不起来蜀国的经济。看清自己处于什么样的大环境之下(整个社会处于什么思想通道之下),自身的企业在这个大环境中怎么样,自己的团队在企业中怎么样,自己在团队中怎么样,通过层层影响分析,才能更好的认清自己的位置,避免《都很好》的尴尬。
心态转变
活出自我。与其说自己心态有了很好的转变,倒不如说思想上有了转变。不再为了别人的一句赞扬而洋洋得意,不再因为别人的一句批评而心灰意冷。纪伯伦曾说:我的心灵告诫我,不要因一个赞颂而得意,不要因一个责难而忧伤……树木春天开花夏天结果并不企盼赞扬,秋天落叶冬天凋敝并不害怕责难。之前自己太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,总以为自己很重要,按照《自卑与超越》中阿德勒的理论,这是一种由自卑引起的自我认知偏差。我们把别人的评价作为评判自身的标准,渐渐地,我们活成了别人期待的样子,活的面目全非以致在当我们在镜子前时而感到那么陌生。《延禧攻略》中魏璎珞得到皇后的格外恩宠,究其原因,竟然是:璎珞就像当年的自己,所以保护璎珞就像保护当初的自己。魏英璐是在为自己而活,而其他人都是在为别人而活。当我们把自己活成别人的样子时很容易去跟别人去比,别人有的,总认为自己也应该有,拼了命去争取可能不需要的东西。
洞悉思维。前一年还在因为别人的一句否定的话而立马反驳起来,不惜为此争的面红耳赤,就像别人的话触动了内心的软肋一般。在过去一年,这样的事情发生的越来越少,因为我不再把自己的观点看的那么重要,开始尝试在倾听别人的观点后在表决是否有必要说出自己的观点,尝试去理解别人的观点,看看他们说话背后的诉求是什么,出于什么目的,是否符合逻辑(三国中那些能洞悉人思维的人,无不具备这一思维能力)。《思考,快与慢》告诉我,之前自己出现的应激反应是生理反应,属于快思考,跟膝跳反射疑惑小狗捡到陌生人就不自觉的狂吠一样,身为一个拥有独立自主意识的人,应该能够控制自己的这种情绪,古人常说:说话慢三分,是非远离身, 看事慢三分,情绪不上身;也就是期望我们唤起我们的慢思维。除了倾听外,还要少说没有意义或者对自己不利的话,言多必失,因为言者无意听者有心,你每次说的话表的态,都会成为衡量你这个人的标准之一。
远离颠倒梦想。前一段时间过生日,老婆问我想要什么,我整整想了一周,发现自己真没有什么想要的,对物质的诉求及低,吃饱穿暖足以。《庄子 · 逍遥游》鹪鹩巢于深林,不过一枝;偃鼠饮河,不过满腹。现在人之所以过的很痛苦,那是因为想要的超过了自己的能力,那是因为贪嗔痴,那是因为颠倒梦想。有人说人生本来就是一半快乐一半痛苦(来自日漫《十二国记》),也有人说人生中大部分都是痛苦,快乐占比非常少且转瞬即逝,所以有了佛陀为天下苍生祈福。我们要想生活更幸福,首先必须先接纳生命中的不美好,痛苦也是人生百态的一种滋味,这就像酸甜苦辣咸一样,缺了一味,我们都会觉得生活不完整。人生在世,其实是一种修行,修心养性,把时间拉长,以“以终为始”的方式思考我们的人生,你会发现,生命中那些值得珍惜和美好的东西,可能就在你的身边。卢梭在《一个孤独的散步者的梦》里说“如果时间真有这么一种状态:心灵十分充实和宁静,既不怀恋过去也不奢望未来,放任光阴的流逝而仅仅掌握现在,无匮乏之感也无享受之感,无快乐也无忧愁,既无所求也无所惧,而之感受到自己的存在,处于这种状态的人可以说自己得到了幸福”。有时感觉自己好像真的处于这种状态,平静而坦然。
开始信命。以前总不相信命,认为宿命论就是迷信,是一些装神弄鬼的把戏。人过三十,曾经的倔强被现实的风浪磨得山无棱、天地和,曾经的爱答不理,早已高攀不起。很多时候,自己看到能力和智商上与自己不相上下的人却比自己混的好的多,心理顿时出一种怨气,不怨别人,只怨自己不争气,老婆也经常拿这点开玩笑,我却笑不起来。后来自己渐渐想明白了,就像西游记中的创业四人组一样,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劫要渡,我的路,终究只能自己走,我开始相信“一个人的命运,在他出生时已经是80%注定的,往后余生都是在博那20%的可能”,我能做的就是尽量让着20%的可能尽可能绽放光彩。我开始相信自己真的很平凡,平凡到在时间长流中掀不起半点涟漪,小时候被灌输的成为科学家、航天员等这些“梦想”早已灰飞烟灭,代替的在街角开一家小店,就这样安安静静地度过一生,死后就像我不曾来过。
工作生活
工作是这一年的主旋律,超过80%的时间投在了工作之上。这一年,工作上的精力全部投入在云产品上,对待目前这个产品,就像出去创业时对待自己的系统一样,细心呵护。经过一年的磨练,发现自己变得更加职业化,工作就是工作,需要你拿到一定的业务结果,其它的相比之下没那么重要。你的委屈、你的成长环境这些都是你自己的事情,与公司无关,企业没有责任来培养一个人,如果有,那是你的小确幸。癫总说:“能力和晋升是两码事,有能力不一定能有好的晋升。晋升要看的是双重因素,一个是业务结果,一个是能力潜力;其中结果比能力占比更大一些。所以我们能看到很多高职位的人能力却不行的现象,但是能力是可以培养的,高职位代表着更多的机会和成长空间。不要以职位高低评估能力的大小。” 老毕也说:很多时候,我们缺少的不是知识,而是使用知识的机会和平台。所以,需要尽力向上走,因为真正拉开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的就是那些机会和成长空间。
对于工作,如果期望提升个人价值,一个很好的衡量标准就是有多少人想要你的东西。作为IT创业者,如何让自己的价值随着年龄的增长(伴随体力的下降)而不断增长,需要我们找到方向并不断深耕下去。
我们受限于新时代的雇佣体制下,本质上是支出自己的时间与企业主做价值交换,但是一定要让自己的时间增值,今年你的一天值100元,就要想着如何让自己明年的一天值200元,因为时间是固定资源,每天每个人的时间资源是相等的。我比较相信开出租车或者送外卖赚不出巨大财富(并无诋毁,他们是社会中非常值得尊敬的人,职业跟你我无差),因为每天收入受限于时间具备极限峰值,最大利润是可以计算的出来的。这一年老婆加班非常多,几乎没有了生活,当她高兴的跟我说一个月的加班收入比基线工资还要高时,我高兴之余更多的是担忧。反观自己又何尝不是呢。
总得来说,这一年不虚度,每一天过得还算满意,对未来更加有信心,期待来年更进一步,不求富贵,但求无愧于心。